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强调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呼吁国际社会坚定绿色转型信心、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深化绿色技术产业协作。
习主席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30%,风电、太阳能装机达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超240亿立方米,新能源汽车成为销售主流,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习主席指出,中国以最大努力对标《巴黎协定》制定目标,承诺通过艰苦行动与开放国际合作兑现承诺,呼吁各方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意义:
习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2035年自主贡献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目标展现了中国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凸显了中国在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中的关键地位,向国际社会传递出合作与责任的信息,将有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我司行动:
作为绿色低碳领域的科创企业,我司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为各类企业提供精准的碳核算服务,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公司还将继续发挥在大气污染物治理、环保管家、生态环境咨询评估等方面的优势,为实现中国2035年自主贡献目标贡献力量。
9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该法明确国家公园主体地位,实行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教育,构建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意义:
以法律形式确立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核心地位,推动自然保护地体系系统化、规范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制度保障,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法治化实践。
我司行动:
发挥生态环境咨询评估专长,为国家公园生态修复项目提供碳汇计量与监测服务。
9月1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期间全国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0%-20%。同期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意义:
交通领域减排成效显著,PM2.5浓度下降与散煤治理成果印证减污降碳协同路径的可行性,为“双碳”目标阶段性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增强全社会绿色转型信心。
我司行动:
为地方政府提供移动源碳排放监测解决方案,实时追踪柴油货车排放数据,助力淘汰决策。联合汽车企业开发“零碳供应链”,如为车企设计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体系,推动其新能源车型获得国际碳标签认证,出口欧盟关税减免12%。
(4)两部门发文推动零碳园区建设!要求配建光伏储能、绿色微电网
9月22日,工信部、发改委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工信部联规〔2025〕189号),要求园区加快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等绿色设施建设,探索零碳能源系统与数字化能碳管理,推动企业创建绿色工厂、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意义:
以政策刚性推动工业园区能源结构重塑,光伏储能与数字化能碳管理的强制要求,将加速传统园区向“源网荷储”一体化转型,成为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关键抓手。
我司行动:
依托AI能源管理系统,为园区定制“光储充”智能调度方案。同步提供零碳工厂认证辅导,在化工园区打造CCUS示范项目。
9月22日,国家发改委披露,“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超21.59亿千瓦,占比达59.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至19.8%。累计培育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3。
意义:
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制造的规模化发展,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双重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也为后续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我司行动:
深度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碳资产管理。联合高校研发“风光储氢”多能互补系统。依托长三角中心,建立可再生能源碳足迹数据库。
二、地方动态
9月20日,2025“低碳中国行”暨气候行动周系列活动在桂林启动,南方电网发布《电护青绿·低碳同行倡议》,展示绿色电网、零碳示范区等成果,并计划亮相COP30中国角主题边会。
意义:
通过政企联动强化公众低碳意识,绿色电网与零碳示范区的展示,为区域低碳转型提供实践样本,助力我国在COP30等国际场合提升气候治理话语权。
我司行动:
为南方电网零碳示范区提供能碳双控服务,部署AI能耗优化系统,降低站用电率。同步开展“碳中和领航员”培训,为电网企业、园区运营商培养专业人才。
9月19日,雄安创新中心获颁全国首张国标“零碳园区”证书,依托直流零碳建筑、复合供能等技术构建多维度降碳体系,为园区零碳转型提供标准化示范路径。
意义:
雄安创新中心的零碳实践,为全国园区转型提供标准化路径,直流建筑与复合供能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国零碳园区建设从理论探索迈向工程示范。
我司行动:
参与雄安新区碳管理平台建设,构建“空间-能源-碳排放”三维模型,减小新区碳排放动态监测误差。为企业设计“工艺优化+余热回收”方案,降低产品碳足迹较行业基准值。
9月23日,青海省能源局发布《青海省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项目通过省级竞争性配置确定投资主体,强化统一规划与规范管理。
意义:
通过市场化竞争机制优化新能源资源配置,避免“跑马圈地”式开发,保障项目经济性与生态效益平衡,为西部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创新。
我司行动:
为青海风电基地提供生态影响评估与碳汇补偿方案,在塔拉滩光伏园区实施“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模式,提升植被覆盖率,增加年固碳量。同步开发“绿电溯源+碳标签”系统。
9月17日,世界银行提供2.5亿美元贷款启动石家庄低碳城市项目,聚焦TOD开发、蓝绿空间、学校节能等领域,计划至2030年实现年减排22.9万吨二氧化碳。
意义:
国际资本深度参与我国城市低碳转型,TOD开发与蓝绿空间建设的结合,为北方重工业城市绿色复苏提供范本,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基建合作。
我司行动:
为石家庄TOD项目提供碳效益评估,通过“地铁+物业”模式,减少交通碳排放。联合国际机构开发“城市碳资产证券化”产品。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近日印发《甘肃省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方案》,以兰州、酒泉为重点区域,率先开展锂电池、光伏组件碳足迹认证,计划2027年实现产业链认证全覆盖。
意义:
在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碳足迹标准,有助于打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升“甘肃制造”全球竞争力,同时倒逼本土企业完善低碳管理体系。
我司行动:
为兰州锂电池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服务,通过优化原材料采购与生产工艺,降低电池碳足迹较国际同类产品占比。在酒泉光伏基地部署区块链碳数据存证系统,实现组件碳足迹可追溯、可验证,助力项目获得VCS认证。
三、企业行动
(1)大兴安岭首笔林业碳汇交易落地!5000吨碳汇售得40万元
9月15日,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售出5000吨碳汇,成交额40万元,标志林区从“伐木卖钱”转向“护林卖碳”。全区已开发碳汇林80万公顷,潜在碳汇价值超百亿元。
意义:
林业碳汇从资源变为资产,标志着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突破,为东北林区转型提供“护林卖碳”新路径,激活万亿级森林碳汇市场。
我司行动:
为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设计碳汇开发方案,运用“林业碳汇+生态旅游”模式。同步提供碳汇交易经纪服务,促成多笔跨省交易。
9月19日,深蓝汽车南京数智工厂获国家级5G智慧工厂认证,实现单车碳排放从461公斤降至净零。工厂通过光伏、绿电交易、智能能源管理等手段,打造长安体系内首家零碳工厂。
意义:
汽车制造领域零碳标杆的诞生,印证工业深度脱碳的技术可行性,光伏、绿电交易与智能管理的组合应用,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长安样本”。
我司行动:
为车企提供零碳工厂认证服务,通过CCUS技术捕集涂装车间二氧化碳。在汽车零部件企业推广“零碳供应链”,帮助其通过绿色供应商审核。
四、国际看点
泰恩港近日公布1.5亿英镑清洁能源园区计划,将新建400米深水码头,布局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创造1.2万个岗位,拉动区域经济增量56亿英镑。
意义:
英国清洁能源基建提速,海上风电码头的扩建将巩固其在欧洲能源转型中的领先地位,为全球绿色港口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我司行动:
为英国某海上风电场提供生态影响评估,运用声学监测技术降低对海洋哺乳动物干扰。同步参与中英CCUS合作,在北海碳封存项目中提供地质建模服务,提升封存效率。
(2)澳大利亚设定2035年减排目标:较2005年降62%-70%
9月18日,澳大利亚政府宣布2035年减排目标为62%-70%,同步设立50亿澳元“净零排放基金”和20亿澳元清洁能源拨款,加速工业脱碳与能源转型。
意义:
澳大利亚大幅提升减排目标,50亿澳元基金与清洁能源拨款的投入,将加速煤炭依赖型经济向绿色转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我司行动:
为燃煤电厂提供转型咨询,设计“煤电+CCUS+氢能”多能互补方案。联合澳大利亚碳市场研究所,开发跨境碳信用互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