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动向
9月1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改能源〔2025〕1144号),明确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8亿千瓦,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多元技术协同发展,推动储能规模化、市场化运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意义:
为新型储能发展锚定目标,引导资金、技术向储能领域汇聚,推动储能产业规模化,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转型的关键举措,助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我司行动:
为新型储能项目提供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维的环保管家服务,助力项目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推动项目顺利建设,支撑行业目标达成。
(2)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任重道远,将编制2035年NDC目标
国务院指出,我国已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正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面对发展与减排等多重挑战,下一步将编制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持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意义:
彰显我国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心,新NDC目标将进一步明确减排路径与责任,推动各行业深度低碳转型,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展现大国担当,引领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进。
我司行动:
凭借在碳核算与碳足迹方面的技术优势,助力政府开展全经济范围、全温室气体的排放核算,为2035年NDC目标编制提供精准数据支撑。面向企业,开展双碳培训,解读新目标要求,协助企业提前布局低碳转型,推动企业顺应国家战略,融入全球绿色发展浪潮。
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将贯彻落实《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开展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与绿色制造技术攻关,扩大绿色工厂规模,培育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强化绿色金融支持,擦亮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
意义:
聚焦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零碳技术攻关与零碳工厂、园区培育,将重塑工业生产模式,降低工业碳排放,增强我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为新型工业化筑牢绿色根基,推动产业与环境协同共进。
我司行动:
为零碳工厂及园区提供规划设计服务,开展零碳工业技术应用场景研究,为工信部技术攻关提供实践反馈。为工业企业提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方案,助力打造零碳工厂及园区示范项目。
(4)两部门完善新能源就近消纳价格机制,明确“谁受益、谁负担”
9月1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号),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界定费用分摊,未接入公网项目免缴稳定供应费。新机制细化项目边界与责任,有望加速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模式发展。
意义:
理顺新能源消纳费用分摊,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促进新能源高效利用,加速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创新模式落地,推动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变,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我司行动:
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价格机制解读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明晰费用分摊规则,合理规划项目成本。运用AI能源管理系统,为园区及企业设计新能源就近消纳方案,提升绿电使用比例。
9月8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能发科技〔2025〕73号),提出到2027年实施“五十百”工程:推动五大行业大模型应用、挖掘十大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场景路径。AI将动态优化园区能源调度,构建“碳-能-费”智能协同模式。
意义:
借助AI技术优势,精准优化园区能源调度,构建智能协同模式,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园区碳排放,为各类园区绿色发展提供新路径,推动能源领域数字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
我司行动:
积极参与“五十百”工程,为园区打造定制化AI能源调度系统,实时监测与优化能源使用。在能源大模型应用方面,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适用于园区的模型,提升能源预测与管理精度。
二、地方动态
(1)河北启动钢铁碳足迹认证国家试点!3年完成50个产品标识
河北省近日启动钢铁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国家试点,目标3年内完成50个产品碳足迹认证,推动10个获证产品开展分级评价。四部门协同构建企业碳数据库、提供绿色信贷,助力钢铁产业绿色转型。
意义:
推动钢铁产业绿色转型,碳足迹认证促使企业摸清碳排放家底,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助力河北钢铁行业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引领行业向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
我司行动:
利用碳核算与碳足迹业务专长,为河北钢铁企业提供碳足迹核算与认证辅导。结合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帮助企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降低产品碳排放。开展双碳培训,提升企业对碳足迹认证的认知与实操能力,助力完成认证目标。
青海省发布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落实扩围行业碳配额履约清缴,推进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同步加快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建立统一排污权交易市场,强化绿色税收政策激励。
意义:
完善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碳排放权交易与统一排污权市场建立,能有效发挥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励企业减排,促进青海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增效。
我司行动:
为青海企业提供碳排放权交易咨询,解读交易规则,制定交易策略。助力企业摸清排污家底,为进入统一排污权市场做好准备。
山东省推出第三批稳经济政策清单,安排2000万元资金奖励绿色制造:绿色工厂最高奖补80万元,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万元,绿色工业园区100万元,推动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意义:
以政策激励为导向,激发企业创建绿色制造体系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投入,推动山东制造业绿色升级,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塑造区域绿色发展新优势。
我司行动:
针对山东绿色制造奖励政策,为企业提供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等申报辅导,运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助力企业提升绿色化水平。为企业提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方案,实现绿色发展。
9月11日至12日,生态环境部指导的“美丽河湖·同心守护”志愿活动首站在厦门筼筜湖举行,通过政策宣贯与实践服务,引导公众参与河湖保护,助力美丽中国样板城市建设。
意义: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志愿活动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河湖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助力厦门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城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
我司行动:
积极参与厦门美丽河湖志愿活动,发挥环保管家专业优势,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与政策解读。运用生态环境咨询评估能力,为筼筜湖等河湖治理提供专业建议,助力优化治理方案。在活动中开展环保科普宣传,结合双碳理念,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与低碳发展关联的认知。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透露,北京碳市场配额均价已从2013年50元/吨涨至2024年111元/吨,碳排放总量下降超10%。下一步将建设跨境碳交易平台,应用AI、区块链提升数据可信度,动员全社会参与低碳行动。
意义:
提升北京碳市场活跃度与国际化水平,跨境碳交易平台搭建将拓展碳市场边界,促进碳资源全球流动,碳价上涨反映市场对低碳资产价值认可提升,引导资源向低碳领域配置。
我司行动:
为北京企业提供跨境碳交易平台规则解读与交易培训,帮助企业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适应国际碳市场规则。为企业提供碳配额交易策略咨询,助力企业在碳价波动中实现碳资产增值,推动北京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碳市场。
三、企业行动
9月10日,2025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开幕,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中展示氢能、CCUS等低碳技术。中石油高纯氢产能达8100吨/年,中海油“十四五”节能减碳项目实现减碳315万吨。
意义:
展示能源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的积极探索,氢能与CCUS技术发展有助于能源行业深度脱碳,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引领行业绿色变革。
我司行动:
与“三桶油”等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其CCUS项目提供优化建议。在氢能领域,联合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从制氢到应用的全链条咨询评估,助力企业解决技术应用中的环境问题,推动低碳技术落地。
由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提出的《生物质利用中的碳捕集技术》国际标准提案,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功立项,成为全球首个生物质负碳技术国际标准。该技术(BECCUS)将生物质利用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结合,可实现负碳排放。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年约34.9亿吨),未来可通过燃煤电厂混燃改造或新建生物质电站大规模部署BECCUS,预计年减排量达3亿至6亿吨CO₂,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意义:
此国际标准成功立项,彰显了我国在生物质负碳技术领域的引领地位。它系统性整合全球技术路线与实践经验,构建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明确项目边界与温室气体监测核查方法,为全球生物质负碳技术发展提供统一规范,助力技术规模化应用。
我司行动:
为燃煤电厂及生物质电站提供从项目前期规划、碳核算到碳捕集设备选型的咨询服务,确保项目符合国际标准要求。
四、国际看点
9月16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宣布推迟首轮海上风电招标至年底,因全球投资环境恶化。此前挪威Equinor已退出新州百亿澳元风电项目,凸显海上风电融资与推进困境。
意义:
凸显海上风电项目在全球推进过程中面临融资、市场环境等挑战,影响澳大利亚能源转型节奏,也为其他国家海上风电项目提供经验教训,警示需综合考量多重因素保障项目落地。
我司行动:
针对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协助企业提前识别项目风险,优化项目规划。在江苏等海上风电发展重点区域,推广成熟的项目管理与风险应对经验,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9月16日,新加坡国家气候变化秘书处(NCCS)与贸易与工业部(MTI)宣布,将透过《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Article 6),从加纳、秘鲁和巴拉圭的四个自然基项目采购总计约21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MtCO₂e)的高质量碳信用,合同总价值约7600万新元(约合5950万美元),交付期覆盖2026年至2030年。
意义:
推动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新加坡大规模采购碳信用,提升碳信用市场流动性与价值,激励更多碳减排项目开发,促进全球碳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各国实现减排目标。
我司行动:
借鉴新加坡经验,为国内企业提供碳信用开发与交易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对接国际碳信用市场。在国内,推动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等碳减排项目开发,运用碳核算技术精准量化碳信用,助力企业参与国际碳信用交易,提升碳资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