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向
(1)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开启:每地限报2个,8月22日截止!
7月8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严控申报数量(各地区≤2个),明确八大任务:用能转型、节能降碳、产业优化等,配套专项债、信贷、债券融资支持,于8月22日前将推荐园区名单及建设方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意义:
严控申报数量倒逼园区质量提升,八大任务+专项融资支持形成零碳建设“组合拳”,推动园区绿色转型从试点走向标准化。
我司行动:
组建“零碳园区申报专项组”,依托碳核算、AI能源管理技术,为江苏、山东等地园区编制建设方案(含用能转型路线图、节能降碳清单)。结合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数据,开展碳基线盘查,助力冲刺国家级申报。
7月14日,央行等三部门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首次统一绿色金融产品标准(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及股票发行、新三板挂牌及股票发行业务暂不适用),要求机构配套落地政策,强化对减碳、气候应对的金融支撑。
意义:
统一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强化对减碳、气候应对的资金支撑,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项目集中。
我司行动:
为银行、券商提供“绿色项目认证工具包”,核实项目减碳量(如光伏电站年减排核算),对接目录标准。
7月16日,生态环境部披露: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6.7亿吨、462亿元!2024年成交额超180亿(同比+25%),碳价稳居70-80元/吨,较开市初翻番,年均降低行业减排成本超120亿元。
意义:
碳市场规模扩容、价格稳升,彰显市场机制减排效能,为企业提供明确的低碳转型信号。
我司行动:
推出“碳配额+能效”双优化服务,为企业开发定制化AI碳管理系统,实时测算排放与配额缺口,通过节能改造+配额交易策略,为企业节省成本。
7月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印发《浙江、河南、广东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绿证核发工作方案》(国能综通资质〔2025〕106号)的通知,方案提出:
全量核发:建档立卡项目发电量均发绿证;
交易分类:分散式风光上网电量发可交易绿证,自发自用电量暂不交易;
电网责任:强化计量装置管理,分户处理打包项目。
意义:
规范分布式绿证核发与交易,激活分布式风光的环境价值,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我司行动:
在浙豫粤落地“绿证申报管家”服务,结合碳核算业务核实分布式电站发电量,对接电网计量装置,帮助企业完成可交易绿证申领。
7月14日,在2025绿金委年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组牵头人殷红发布了《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实践进展》《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ESG政策与市场的影响》等课题研究成果。年会披露:18家大型银行中90%已披露运营碳排放,部分探索投融资碳核算。工行、建行率先将高管薪酬与ESG绑定,考核覆盖绿色金融、客户权益等核心领域。
意义:
将ESG深度融入银行治理,倒逼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加速社会低碳转型。
我司行动:
为银行定制“ESG绩效仪表盘”,利用企业ESG业务核算投融资碳足迹,设计绿色信贷占比、客户ESG达标率等20项考核指标。
地方动态
7月15日,常州发布《首席双碳官制度建设方案》(常政办发〔2025〕20号),分三阶段推进:
l 2025年底:上市公司、重点领域国企全覆盖;
l 2026年中:十百千亿级企业全覆盖;
l 十五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职责涵盖供应链降碳、产品碳足迹认证、碳标签体系建设。
意义:
推动企业双碳管理专业化、常态化,从顶层设计破解减排落地难题。
我司行动:
联合南京大学开发“首席双碳官特训营”,课程涵盖供应链碳足迹核算(含10个行业案例)、碳标签体系搭建工具,配套“1对1”咨询。
7月16日,青海省能源局发布《绿电直连实施方案》(青能运行〔2025〕126号),继云南后全国第二省级方案,支持直连线路向单用户或多用户联合体直供绿电,加速清洁能源消纳。
意义:
打破绿电消纳壁垒,通过多用户联合模式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为西北绿电外送提供范本。
我司行动:
为青海多用户联合体设计“绿电直连智能调度系统”,利用AI能源管理技术优化光伏/风电分配,实时核算各用户绿电使用量(误差率<1%)。
7月11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度江苏省产品碳足迹核算认证奖励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通过省公共服务平台认证的企业,单产品奖5万,企业年度上限10万,8月10日截止申报。
意义:
以真金白银激励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加速产品绿色竞争力提升。
我司行动:
推出“认证冲刺服务包”,依托碳核算与碳足迹业务,为江苏企业快速匹配省平台模型,生成符合要求的报告,确保通过审核,助力申领10万最高奖励。
7月11日,上海生态环境局制定《上海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指引》(沪环气候〔2025〕112号),明确“计划-减排-核算-抵消”四步流程,强化举办方责任,鼓励公众监督演出、赛事、会展等活动碳中和。
意义:
标准化大型活动碳中和流程,强化社会参与感,推动“零碳场景”普及。
我司行动:
复制苏超联赛经验,为上海演出/展会提供“四步全托管”服务:①排放清单定制(含观众交通、搭建材料);②减排方案设计(如电子票务减碳30%);③第三方核算;④对接VCS碳汇抵消。
7月16日,湖北正式启动“湖北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核算模块支持企业自定义建模或依托内嵌行业模型库快速构建核算框架,该模块已内置化工、电池、光纤等重点产品共15类核算模型,企业通过数据填报可一键生成产品碳足迹报告。
意义:
降低企业碳足迹核算门槛,推动化工、电池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
我司行动:
与平台共建“模型升级中心”,协助企业数据清洗与校验(确保误差<5%),利用我们的碳核算技术,帮助企业生成报告。
企业行动
7月9日,隆基与墨西哥Rafiqui合作,建立“回收-拆解-再生”闭环:
l 源头回收:专线物流降低运输污染;
l 智能拆解:铝框、玻璃分类再利用;
l 循环再生:功能模块投入新生产链。
意义:
构建光伏“回收-拆解-再生”闭环,降低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为全球新能源循环提供范本。
我司行动:
提供“回收环节碳管控方案”,在拆解车间部署CCUS小型设备,利用碳核算业务追踪再生组件碳足迹,帮助隆基实现“回收链零排放”认证。
7月17日,“跨区域经济合作与韧性智能城市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举行,刘刚教授提出构建“城市矿山”循环机制,融合地理智能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下的资源链风险,支撑“双碳”目标落地。
意义:
融合遥感技术与循环经济,提升城市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支撑“双碳”落地。
我司行动:
联合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发“遥感+碳足迹”城市管理工具,设计资源化利用方案,预计年减碳8000吨。
国际看点
7月14日,英国推出6.5亿英镑电动车补贴计划,购买≤3.7万英镑车型可享最高3750英镑优惠,持续至2029财年,冲刺净零目标。
意义:
刺激电动车消费,加速交通脱碳,为中国车企出口创造政策红利。
我司行动:
为比亚迪、蔚来等企业提供“出口碳足迹包”,按英国标准核算电池全生命周期排放,生成合规报告,助力其产品符合补贴门槛。
7月22日,中国提案《光伏组件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获国际立项,全球光伏领域首个聚焦碳足迹核算的国际标准诞生!将统一全生命周期核算规则,破解国际数据库局限性。
意义:
掌握光伏碳足迹国际话语权,打破贸易壁垒,推动中国光伏技术全球输出。
我司行动:
组建“国际标准落地组”,培训隆基、晶科等企业按新规则核算组件碳足迹,利用与南京大学产学研平台,开发符合标准的核算软件,预计帮助企业出口成本降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