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动向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完成工业噪声、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基本完成海洋工程排污许可管理。到2027年,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度效能有效发挥。
《实施方案》提出了排污许可核心制度建设实施路径,明确了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路径夯实了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路径。
点评:
该方案不仅针对工业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进行了规范,还将海洋工程纳入排污许可的管理范畴,体现了对生态环境全方位保护的决心。到2027年,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的完善与“一证式”管理的全面落实,将进一步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监管效率,确保各项环保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这部法律共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能源法》明确,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能源法》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就能源领域基础性重大问题在法律层面作出规定,是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
点评:
《能源法》特别强调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国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高度重视。《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将为我国能源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有助于形成更加高效、清洁、低碳、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工信部发布《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11月1日,工信部发布《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建设应用工业绿色微电网,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争创环保绩效A级、能效“标杆水平”;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鼓励企业关停退出烧结机、焦炉、高炉等传统设备,转型发展低碳炼铁、电炉炼钢;鼓励开展产品碳足迹(CFP)、环境产品声明(EPD)、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工作。
点评:
该文件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技术和管理要求,还明确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旨在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模式转变。该文件的修订为中国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支持,有望推动行业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实现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二、地方动态
10月28日,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在2024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进行官方发布,正式宣布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全流程落地实施。湾区碳足迹标识具体产品涵盖电池、无人机、医疗器械、手机、贵金属饰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并于2023年上线启动全国首个碳足迹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点评:
该制度的实施不仅帮助企业科学量化和管理碳排放,更是大湾区响应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具体行动。此举意在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湖北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
11月2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湖北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加强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完善碳普惠平台,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行动、全民参与”的碳普惠机制,扩大碳普惠应用场景,推进重点城市碳普惠试点,初步建立碳普惠体系。到2027年底,碳普惠体系不断完善,在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资源节约、能源替代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碳普惠方法学,逐步形成省市联动、特色鲜明的碳普惠发展模式,打造碳普惠“湖北样板”。
《方案》还提出建立碳普惠政策制度体系、建立碳普惠管理支撑体系、完善碳普惠平台服务体系、建立碳普惠消纳体系等重要任务。
点评:
方案从政策制度、管理支撑、平台服务、消纳体系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碳普惠体系。这种全方位的推进策略有助于确保碳普惠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投身于碳普惠体系的建设和实践中,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10月30日下午,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暨澳门碳中和研究院开业典礼在澳门举行。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和主席、万通保险董事长、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虞锋表示,澳碳所是中国唯一一家由社会资本牵头设立于境外且独立专业的碳交易所,提供覆盖全球高品质标准化碳信用合约,专注碳和绿色能源等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
澳门碳中和研究院是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独立智库和研究机构。立足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聚焦国际低碳产业发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碳市场机制优化等领域,服务澳门和国家绿色低碳发展。
点评:
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和澳门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不仅为澳门乃至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力量。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到碳交易和碳中和的行动中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
三、企业行动
(1)全国首座超高层近零能耗建筑中建四局科创大厦获评金级碳中和建筑认证
10月22日,全国首座超高层近零能耗建筑中建四局科创大厦获评金级碳中和建筑认证,成为国内首座超高层金级碳中和建筑。
该项目依靠科技创新,从建筑本体节能、主动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运行调节与管理、碳清除和碳抵消五个维度,全面提高建筑节能降碳水平。
在建筑本体节能方面,项目首次在超高层建筑中设置太阳能烟囱、冷巷,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风,同时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利用高性能围护结构、自然采光、遮阳等被动式技术,营造健康室内环境,最大程度降低建筑用能需求。
在主动能效提升方面,项目采用高效制冷机房、新风全热回收、高效智能照明系统、高效电梯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消耗。
点评:
该项目的认证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建筑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推动了绿色建筑标准的提升和发展。中建四局科创大厦的成功认证不仅是对其自身绿色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建筑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所做努力的肯定。这一成就将激励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加入到绿色建筑的行列中,共同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作出贡献。